□丁文婷
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入选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后持续探索创新。7月29日,《浦东新区加强商业秘密保护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正式发布,将于8月28日起施行。该规定在引导企业自我保护、明确行政保护要求、强化行刑衔接、细化保密义务等方面大胆创新、接轨国际,为企业筑牢法治“护身符”,护航核心竞争力。
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立法保护商业秘密是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必然选择,能为企业营造优质法治环境,吸引高端资源汇聚。《若干规定》在商业秘密核心要件“三性”(非公知性、价值性、保密性)认定及侵权行为判定上实现重要突破。在举证责任优化方面,权利人若能证明信息(如核心技术)来源(如自行研发)并采取保密措施,而涉嫌侵权人无法证明其合法公开获取,即可认定信息具有非公知性,显著减轻了权利人负担;在侵权认定拓展方面,不仅借鉴“相同加接触”方法,更创新增加“实质来源”情形——即使双方信息不完全相同,若权利人能证明对方信息实质来源于己方(如优化改进后使用),同样构成侵权。这些举措为行政调查提供清晰依据,可有效保障权利人权益,对接国际先进执法理念。
浦东某人工智能企业负责人表示:“作为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行业的高技术性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商业秘密采取严格的内部管理。此次浦东新区商业秘密保护管理措施的出台,能够有效减少被侵权后的救济成本,对企业来讲无疑是一针强心剂。法律层面的保护和前期发布的指南形成了内外兼备的保护层,让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更有信心。”
商业秘密是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其有效保护直接关系企业创新活力。浦东新区立法为企业创新兜底,推动产业升级与高质量发展。自试点以来,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区检察院等部门已发布《浦东新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指南》(含中英文版)、三大先导产业保护指南等文件,为企业提供“保护秘籍”。《若干规定》在此基础上,要求职能单位通过指南发布、培训宣传、案例警示等方式,推动企业健全自我保护机制,强化事前防范。欧普照明负责人表示,此前企业更倾向于专利保护,而专门立法让保护方式更灵活,企业可根据实际制定适配策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变化。
商业秘密泄露常伴随不正当竞争,破坏市场秩序。《若干规定》通过强化多部门协作,筑牢保护防线。一方面,明确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移送情形,形成“行、刑、民”多向移送闭环,让侵权行为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建立执法协助与案件研判机制,针对行政调查手段有限的问题,规定市场监管部门办案时,可请求公安部门协助查找人员、查询资金账户。同时,要求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三方建立案件研判机制,提前明确案件走向与取证标准,帮助权利人选择最优救济途径。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若干规定》打破部门“坚冰”,形成执法合力,为商业秘密提供全方位保障。未来,浦东新区将以该规定为基准,完善配套文件与行刑衔接机制,统一执法尺度,打造商业秘密保护“浦东样本”,创造更优的营商环境。